周小川:呕心十载继往开来
10年以前,2002年2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金融监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大议题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第四轮金融改革正式开启,10个月后,周小川履职央行行长。10年后,以温州金融改革、前海金融探路、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和利率市场化加速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改革启动,标志着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探索。其意义虽尚未被权威界定,但“比肩”前四次金融改革,言不过其实。
自第四轮金融改革启动的10年来,周小川作为央行行长,肩负改革重任,全程参与波澜壮阔的探索发展之路。在宏观调控促进实体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引领打造了“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年”,推动和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金融改革。
金融发展的本质在于服务实体经济,适应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所需,须在摸索试点中不断完善资源调配和金融宏观调控方式。2003年4月,人民银行创造性地启动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自此,该工具成为调节流动性的重要工具,并与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及利率政策工具的使用紧密配合。适应实体经济发展形势,依靠日益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及时释放保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在周小川主政央行时期已成为人民银行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随着不断自我探索及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人民银行维持货币条件常态、保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能力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国际地位提升明显。
我国金融业发展基础薄弱,遗留问题多,发展的过程即是不断改革的过程。改革的方向、步骤及具体操作都极为关键和重要,需要在实践中运用“智慧”、“艺术”掌控。外界评价周小川为学者型官员,但从他掌控金融改革的原则和节奏来看,则兼有学者型的前瞻建瓴和实务型的实践为准。金融监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无不需要深厚的理论佐证和高超的实践技巧,这些问题的解决和落实,更多是“渐进式”过程。10年来,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坚持了市场化的基本取向。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金融稳定和汇率形成机制等方面,都体现出坚定的“渐进式”改革特征。2012年,随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调整,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多年以来的关键一步,以理财市场为代表的国内金融市场新特点,强化了利率市场化预期。就在人们以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即将破局之际,周小川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利率市场化要渐进式进行”,防止基础不坚带来的不良后果。回顾周小川的诸多演讲,类似的“慎重”言论屡现,与他“坚定不移推进金融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话语“相映成趣”,足见他坚持推进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的决心,以及稳步推进、趋利避害的细心。正是他的掌控“艺术”,10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金融业在对外开放中竞争力不断提升,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广泛认可。
改革一入深似海,从此呕心不路人。作为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我国第四轮金融改革中发挥了重大积极作用,助推我国金融改革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10年后,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在巩固第四轮金融改革成就基础上,引领开启新一轮金融改革征程,实现了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的承前、启后,与继往、开来。作为央行行长,周小川对未来依旧充满变数的改革征程,仍探索不懈。正如在“十八大”后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周小川不经意间展露的对供需曲线、微积分等数量型分析工具在货币政策调节分析和实践中的熟练运用,让人们不禁感慨这位央行行长的勤勉认真与金融大家之风范!
尚福林:直面挑战 稳健务实
截至2012年9月,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已高达128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4788亿元,连续四个季度反弹,不良贷款率也较上一季度的0.94%上升0.01个百分点至0.95%,银监会长期追求的“双降”目标正遭遇挑战。市场对银行业未来风险忧心忡忡,肩负监管职责的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备受关注。
尚福林指出,银行业是我国实体经济主要的融资来源,应当把发展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如何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上。为此,银监会要求银行业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升服务质量,确保信贷资金有序流入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在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方面,银监会督促银行业机构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完善优化信贷结构的体制机制,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围绕经济工作重点,确保国家已批准开工的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的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合理满足,努力避免重点项目出现“半拉子”工程。严控“两高一剩”等国家限制性行业的信贷投放,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防止盲目重复建设。
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银监会督促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主动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自觉性,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机构准入、存贷比考核、资本计量以及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的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地”。同时,银监会督促派出机构根据各省的金融环境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政策推动措施。规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严禁银行附加贷款条件、“捆绑销售”、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在“三农”金融服务方面,银监会强化涉农金融业务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鼓励完善涉农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增强持续支农能力。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银监会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小型金融机构,继续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2012年,银监会要求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即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面对部分地区不良资产有所抬头的局面,目前银监会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一场风险排查运动,剑指今年以来风险暴露较快较多的重点行业和地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表外业务、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六大重点风险领域。
银监会最近召开的季度会议上,尚福林提醒,不良贷款正呈现加速扩散的势头,“行业分布上,从船舶、光伏、钢铁等困难行业向其他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仓储和邮政业等多个行业扩散;地域分布上,出口企业较为密集、民间借贷较为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信用风险仍在显现,并有向其他沿海和内陆地区扩散的苗头。”
银监会要求银行监测“两高一剩”企业资产负债的变动趋势,深入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和特征,制定“一户一策”的风险处置机制。对于一些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或项目,应区别对待、加强协调,及时调整信贷策略,不能简单、盲目集中收贷,必要时可通过重组等方式缓释风险。
目前银行业所处的环境,用《双城记》里的话表述最为贴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目前银行业盈利创下历史新高,不良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和理财、信托表外资产都蕴藏着巨大风险,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使外向型经济面临挑战。我们企待尚福林主席能运用其高超的监管艺术使银行业化险为夷,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郭树清:临危受命 改革先行
2011年10月29日,郭树清正式掌舵证监会主席一职,成为我国第6任证监会主席。值郭树清上任之际,A股市场早已熊途漫漫,单边下跌“熊冠全球”。投资者信心崩溃,尤如惊弓之鸟纷纷远离股市。此时郭树清执掌证监会不免有临危受命之意。
股市百病缠身,市场对于有着“学者型官员”美誉的郭树清上任寄予厚望。外界对郭树清主席的评价为,温文尔雅,意志坚定,极有魄力,是一名坚定的改革者和开拓者。2005年临危受命接手中国建设银行后,重典治行,率先实现国有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成功登陆香港证券市场,为其他三大行的改制、上市树立了典范。然而,中国股票市场集各种顽疾于一身,郭树清主席能否带来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呢?
一年过去了,郭树清主席很忙。强制上市公司分红、IPO改革、创业板探索试行退市制度、向内幕交易开战、推进债券市场制度规范统一和监管审核统一、提升IPO审核公开性、规范借壳上市行为、启动创业板公司非公开发债工作、倡议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协调各方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设立投资者保护局、组团向QFII推介中国资本市场、多次降低交易手续费、鼓励券商创新……
有统计称,郭树清出任证监会主席以来,公布的各项政策、办法有70多条。从这些政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目标无不指向我国资本市场积淀已久的沉疴,力将炒作盛行的“重融资”市场变成规范、回报合理的“投资市”,使我国证券市场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是“力挺”也好,苦心孤诣的改革也罢,都未能扭转A股颓势。郭主席主政证监会一年多来,上证综指寒气逼人,从2473点一路下滑并击穿2000点,创下45个月新低。两市总市值从24.29万亿元降至20.61万亿元,缩水15.15%。反观金融风暴源头美国,道指、纳指却早已收复失地,创出阶段新高。有人指责说,郭树清只是一介书生,只会纸上谈兵。
面对股市持续下跌,郭主席也使出浑身招数,积极倡导“地方社保基金、养老保险资金”入市后,又瞄上QFII(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并放开了QFII额度,近期上交所、深交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分别组团远赴美国、加拿大、欧洲、韩国和日本向境外养老金进行路演,推介中国资本市场。功课该做的都做了,A股市场仍旧跌势不止。
如果仅以指数论英雄成败,则郭树清主席在任期内首年失败了。但历史多次证明,股市有自身运行规律,“转型无牛市”在许多国家都上演过。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增速持续走低、上市公司盈利下滑、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换了谁当证监会主席,A股也还是走低。
仅以指数来考量监管部门的成绩,显然出错了试题,就像让药监局负责药品产量、让安监局负责煤矿销售一样。监管部门的根本职责是维护市场运行秩序,监督市场参与主体,保证信息披露公开透明,尤其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不被侵害。作为“新兴+转轨”市场的监管者,中国证监会还负有推动市场建设、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等职责。投资者能否赚钱,指数是否走高,应不是监管部门的任务。
当初设立股市的目的就是要为国有企业转型融资解困,所以要想改变市场多年来“重融资、轻回报”定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郭树清主席努力地想让制度的阳光照进来,初衷是好的,但是“龙变虫”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已屡见不鲜。当然,这不能单怨郭主席,或许是投资者的期望太高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虽然郭树清主席以改革者姿态为自己引来不少非议,但改革一定要付出代价,改革总会带来阵痛。指数的跌宕起伏,只要是基于市场自身的调整,亦是投资者淬炼的必经之路,不应成为政策摇摆的指挥棒。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年来中国证监会的改革日程管急弦繁,正彰显其任重而道远,唯有持之以恒地改革,我国资本市场才有希望。改革或许不能成功,但不改革绝无希望。
郑 晖:稳中求进 科学发展
2012年,国内外经济运行复杂严峻,我国农业发展遭遇多方面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突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善服务功能,狠抓风险防控,强化基础管理,努力统筹各方资源,扎实做好服务“三农”发展,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迈向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征程中又一次实现了新的跨越,郑晖功不可没。
“服务‘三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任务,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突出质量”,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郑晖始终强调农发行在工作中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稳”中推进。稳,就是重点做到业务发展平稳,突出质量和效益,认真执行国家政策,确保支持粮棉油收储不出现大的问题;坚持合规稳健经营,有保有压,优化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坚守风险防控底线;坚持从严治行,确保队伍和谐稳定。2004年郑晖履职农发行行长以来,在突出基本“两翼”发展的同时,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三农”发展新路子。先后开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品种。尤其是“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的开办,再一次凸显了农发行在服务“三农”发展中的担当和重任。农发行各项贷款已从2004年的700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2.15万亿元,增长了两倍。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郑晖坚持强调“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为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农发行自身发展实力,增强支持“新农村建设”能力,郑晖狠抓农发行自身改革和风险防范,强调全行“着力防控信贷风险,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不断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将风险防控作为永恒主题,不因“政策性”而忽视“市场性”。2012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开户企业经营日趋困难的严峻形势下,郑晖要求农发行坚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风险防控相结合、加强信贷管理与搞好客户维护相结合、清收盘活存量不良贷款与防控新增不良贷款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不良贷款持续双降的目标。预计到2012年末,全行不良贷款占比可降至1%以内,跨入优良银行行列;风险拨备覆盖率可达400%,超过同业水平;权益性资本达到500亿元以上;经营利润有望突破500亿元。这是在国家没有注资、没有剥离不良资产的情况下,农发行靠自身内生性发展实现的不凡业绩。
稳中求进是郑晖行长的核心治行理念之一。进,就是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加大信贷支农力度,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职能作用;继续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推进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建设实现新突破;经营管理各项指标在持续向好的基础上取得新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农业发展,不断开拓“进”取,郑晖审时度势,前瞻性地把握工作重心。在此方面,郑晖将服务“三农”和农发行自身战略转型紧密集合,提出“两轮驱动”发展战略,书写支农新篇章。郑晖要求全行牢记支农使命,履行基本职责,始终把政策性职能放在首位。至2012年10月末,全行各项贷款余额21513.5亿元,比年初增加2775亿元。其中粮棉油生产、收储、调销、加工等全产业链贷款9534.6亿元;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等农业农村政策性中长期贷款9023.5亿元,初步实现了支持粮棉油产业链主体业务发展与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两轮同步驱动、平衡发展的目标。
农发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服务“三农”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全行贯彻“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银行,“心系”农业、农村和农民,关键之一是要发挥文化建设的作用,引领科学发展,这正是郑晖多年治行之心得。文化是“常青藤”,是打造“百年老店”的核心竞争力所在。2012年,农发行进一步深化了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目标和措施。目前,“用先进文化引领发展、用制度文化规范行为、用和谐文化凝聚力量”,已成为全行上下的共识。
党的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郑晖提出农发行要突出“战略、创新、人才、文化”四个关键,要求全行员工创新思维,超前谋划,拼搏进取,务实重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做出新的贡献!
肖 钢:百年中行 扬帆远航
2012年2月3日,中国银行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温家宝总理发来贺电,李克强、王岐山副总理出席会议,肯定了中国银行长期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对外筹资的主渠道,服务大众,诚信至上,为支持经济建设和促进对外经贸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行董事长肖钢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03年,45岁的肖钢走马上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当时中组部对他评价颇高:“年富力强,处事果断,作风朴实,熟悉宏观经济和金融业务,有改革创新意识,善于研究问题,组织和协调能力强。”而肖钢确实也不负众望,自上任以来,他一直都是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的大力倡导者和亲身实践者。通过推动中行国际化业务并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肖钢让中国银行这个中国金融业唯一的“百年老店”不但没有垂垂老矣,更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我国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的商业银行、民族金融业的一面旗帜,国际化、多元化、智能化始终是中国银行的特色,中行始终坚持走有自身特色的持续发展之路。”肖钢表示,未来中行将要以人民币跨境结算为重点,确保传统优势,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
中国银行自成立之日起便投身于贸易金融服务领域,已积累了近百年专业经验,在该领域拥有其他国内银行无法比拟的传统优势。中行在境内所有地区以及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办理首笔试点业务,率先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海外人民币贷款等领域推出配套产品和服务。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三年以来,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3万亿元,稳居市场第一,客户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电气、通讯设备、电子产品、交通运输、化工、制造、批发零售等各个行业。肖钢说,目前中国银行的核心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金融危机前国际一流银行的标准。截至2012年6月末,中行资产总额达12.8万亿元,是2003年的3.3倍。
“中国银行最早开展外汇业务、最早设立海外分行、最早与外资银行建立业务联系,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2012年,中行作为中国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唯一代表,入选了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在中国内地拥有10000多家网点,在港澳台地区和32个国家拥有586家经营性分支机构,并与1600多家代理行保持着业务往来,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为在全球开拓人民币业务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银行发挥清算行、代理行一级清算与海外当地清算行并举的独特优势,为金融机构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共为境外参加行开立跨境人民币清算账户700多个,开户银行遍布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开户数量位于同业之首,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球的清算网络。
肖钢说:“金融国际化就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要有利于培育我国出口竞争新优势,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利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我国现代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整合,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高创新能力。” 从百年发展史看,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确实一直立足实体经济,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支持经济建设,促进中国对外经贸发展,这也正是中国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根基。中国银行凭借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和丰富的跨境贸易服务经验,多次获得“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最佳国际业务奖”、“最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奖”等奖项,在国际业务领域具有卓越的国际声誉和良好的品牌形象。
百年中行在肖钢的代领下,正向“国际一流银行”的目标扬帆远航。而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肖钢也顺利当选了中央委员会委员,他也是唯一一个当选中央委员的国有银行董事长。人们都期望这位稳健进取的董事长能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姜建清:全球布局 战略突破
2012年,是姜建清执掌中国工商银行的第十三年。在他的带领下,工行不仅争得了全球银行业中市值、利润等数量指标上的第一,而且在信息技术、风险管理能力等核心竞争力上有着卓越的表现。截至2012年9月底,工行资产总额超过17万亿元,在今年经济增速回落的情况,前三季度利润1857亿元,仍然增长了14.8%。
作为银行家的姜建清,今年的得意之作恐怕还是在其国际化战略方面的诸多突破。2012年11月22日,工行全资子公司工银欧洲申请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华沙分行在波兰首都华沙正式宣布对外营业。作为工商银行在中欧区域设立的第一家分支机构,华沙分行的成功开业使该行在欧洲地区形成了完整的营业网络布局,在德国、卢森堡、英国、俄罗斯、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波兰等10个欧洲国家拥有营业机构,具备了在欧洲全境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能力。这也是第一家在波兰有分支机构的中资银行。这是姜建清推进工行国际化战略的最新成果。今年,这一战略不断取得突破。至此,工行已在全球37个国家或地区拥有自己的机构。
就在不久前的11月8日,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80%股份的交易获得阿根廷中央银行批准。这是中资银行第一次收购拉美地区的金融机构,也是中资银行第一次在境外(港澳地区以外)控股收购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商业银行。
改制以来,工行利用了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积极地加快了国际化步伐。总体来说,与传统的中国银行业海外扩张不一样,姜建清更倾向于将中国工商银行发展成为当地的主流银行,而不满足在全球主要地区有分行这样的营业网点实施客户跟随战略就行。基于这样的战略,姜建清主导的做法就是以并购方式快速进入当地市场。这种做法,不仅在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使用,还在泰国、印尼、南非等新兴市场以及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市场使用。2011年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地收购了加拿大东亚银行。同年1月21日,又与东亚银行签署了股份买卖协议,工行支付1.4亿美元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权,经过1年多的等待后,2012年5月,中国工商银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终于得到了美联储的批准,7月,完成了80%股权交易的交割,正式控股美国东亚银行。姜建清将对美国银行的收购看得很重,这意味着填补了工行在美零售银行牌照的空白,从而进一步拓展在美国的机构和业务网络,提升工行在美机构经营实力。2012年令姜建清兴奋的还有10月其新加坡分行获得特许全面业务牌照,这也是中资银行的首例。
当然,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战略也引发了普遍关注。在党的十八大期间举行的银行业新闻发布会上,姜建清自信地说,“我们的特点就是收购兼并,至今我们已经有十多次收购,都是成功的。今后还会坚持稳健的收购战略,最终成为一家跨国银行。”此前,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希望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真正把工商银行建成一家具有强大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跨国金融机构。
作为国内最大银行的董事长,姜建清关注的不仅是中国工商银行自身的发展,而且还思考中国银行业整体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宏观问题。如年初撰文说应“以对外投资来促经济转型”,这是他在工行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深层思考。在5月的一次论坛中,则大谈中国银行业的信息化之路问题,提出银行信息化必须要从“数据的集中、技术的综合、信息的共享和数据的挖掘”四个方面来解决。2012年年初,银行赚钱太多成为一个饱受批评的问题,银行高管们尽可能采取回避态度,以免稍有不慎,惹火烧身。姜建清则敢于直面这一问题,同样在5月的这次论坛上,就以这一话题来切入。他说,内因还是主要的,银行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容忽视,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之所以敢这么说,是源于他的自信。
蒋超良:重归农行 给力农行
重归农行刚一年,我们已经看到了蒋超良给农行带来的可喜变化。“商业化、强能力、固基础、引文化”成为他在农行工作的关键词,一家“高品质、高效率、负责任”的一流商业银行正在他的带领下茁壮成长。
从三季度公布的业绩来看,相比于同业,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农行业绩呈现出四大亮点:一是在四大行中,农行盈利增幅最高,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201.15亿元,同比增长19.2%;二是四大行的净息差收益率均在2%以上,其中农行最高,为2.8%;三是四大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速均在2%以下,而农行却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速,为5.99%;四是农行的资产质量表现相对好于其他三大行,唯一实现不良“双降”。
尽管农行城市业务和国际业务有了很大发展,但农行始终把“服务三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立足农村、情系农民的责任担当,有力发挥了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得到了中央的肯定、社会的认可和农民的拥护。
当前,以“金穗惠农通”为代表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工程取得了重要进展,新农保、新农合代理产品,自助服务终端等现代金融工具已经投放到农村各地,形成了“村村通、家家连、人人用”的现代金融“高速路”。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农行持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金融支持力度,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在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农行大力实施“千百工程”,创新农村城镇化贷款等产品,大力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进城。在制度建设方面,农行通过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制管理架构,实行“六个单独”的运行机制,为加强和完善“三农”金融服务提供了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截至2012年9月,农行涉农贷款余额1.85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23%,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是唯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市设有分支机构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蒋超良认为,这些是农行差异化战略的核心,也是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大的优势所在。对于担当好这份服务责任,农行有足够自信。
由于历史和定位因素,农行成为现代银行的起步、基础和管理相对较弱。为了夯实发展基础,并为未来实现更大发展提供支撑,同时鉴于基层网点多,基层员工多的实际,蒋超良和其他班子成员一年来在加强基础、基层的“双基”管理上花费了大量功夫。明确了专门的部门,制定了专门的方案,紧紧围绕影响和制约全行经营管理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了“基础管理提升年”活动。通过活动来发挥对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的抓手作用,着力推动形成基础管理精细化、常态化、持续优化的良性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工作方法,努力解决各基础领域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
在农行内部,流传着蒋超良的一句名言:企业文化这个理念一天不树立,农业银行要办成现代商业银行和优秀的公众持股银行就不可能!一句铿锵有力的话,揭示了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揭示了蒋超良对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也揭示了蒋超良对农行的深度了解。
农行是一个拥有50万员工的大行,54%的网点、46%的人员分布在县域,在基层,从总行到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县支行,再到经营网点,管理延伸的链条较长。在这种情况下,用什么去统领农行,靠什么去凝聚农行,蒋超良和班子成员认为只有靠文化,只能靠价值观去引领。正是基于这一点,农行党委下定决心一定要抓文化,一定要结合农行实际抓文化,而且要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抓出体系。由此,专门负责企业文化的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在今年4月独立而生。在他的推动下,农行注重坚持“四大引领”,提升文化竞争力。
基于他带领农行在经济下行阶段支持国民经济不菲的商业化运作、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服务“三农”、以加强“双基管理”为主线的内部改革、以增强全行凝聚力和软实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我们很高兴地把2012年的“十大金融人物”授予他,这也验证了我们年初在他刚赴任农行时用“蒋超良:重归农行,给力三农”的价值判断。
董文标:知者不惑 行者无疆
驾驭着无敌战舰挺立在改革前进的潮头,在特色银行、效益银行的既定航程上扬帆破浪——2012年,董文标率领民生银行高歌猛进,继续着转型提升之旅,超越了自我,也为中国银行业留下一道独特而不可或缺的靓丽风景。
2012年是董文标执掌民生帅印的第六年。六年间,他将个性魅力与银行风格完美统一。从公司治理的精益求精到银行战略的远见明察,从事业部制改革的义无反顾到小微业务的狂飙突进,每一项都领风气之先,卓然功成,令业界瞩目。其中的果敢与坚定、睿智与创新,无一不见鲜明的董氏印记。董文标时代的民生银行,市场地位逐年提高,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试验田成长为示范田,成为股份制银行中的排头兵。
2012年也是民生银行两个五年规划接驳的过渡年,是董文标建设特色银行、效益银行以及践行小微、民企和高端零售客户银行三大战略的丰收年。在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由100%放缓至不足30%的情况下,民生银行净利润却保持了年均50%的增速;ROA、ROE、净息差等指标均名列银行业前茅;小微业务累计发放贷款7000多亿元,余额近3000亿元,服务小商户80万户,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有效改善民生银行的业务、资产和收入结构,成为闻名业内的拳头产品和金字招牌。检校民生银行的“一五规划”,每一项任务都得到不折不扣的坚决执行,从一个侧面诠释着董文标对这家资产近3万亿元银行的精准把控和强大的战略执行推动力。
2012年,以制度和体制创新为起点,多项布局悄然展开,民生银行的发展脉络已清晰可见。按照董文标的思路,未来五年,民生银行将小微金融作为战略核心,以信用贷款、工厂化生产为特色,保持并巩固竞争优势;同时以此为突破口,重振传统零售业务,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未来的民生,不再是单一的信贷业务模式,甚至不再是单纯的商业银行,而是中国最大、最具特色的小微金融服务商。利率市场化脚步渐近,银行业生存竞争在即,董文标以一以贯之的危机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对银行业竞争大势洞若观火的深刻领悟,为民生银行设计出一条宝贵的差异化经营的桃园蹊径。
2012年,民生银行启动“六个提升”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整顿作风,以创新的形式大抓思想政治工作;启动历时月余的公司战略转型执行力评估,为下一步小微金融的战略升级扫平障碍,奠定基础;启动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提升核心团队年轻化、国际化水平;而高级管理层新老交替的人事布局自年中董事会换届开始,有步骤、有计划而又波澜不惊地推进。由民生银行倡导发起的亚洲金融合作联盟,集合33家中小金融机构,在战略、风险、科技及业务诸方面抱团发展,彰显长袖善舞、纵横捭阖的外交风采。古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以政治家的智慧治理银行,董文标游刃有余,深得个中三味。
作为中国银行业职业经理人的突出代表,董文标对公司治理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先天拥有透明均衡的股权结构,固然是拥有了最佳公司治理的资本;但是能十余年如一日,坚持将先进的公司治理作为品牌经营呵护,作为核心竞争力发扬光大,民生银行堪称典范。董文标不拘于满足监管的要求,有创新,有担当,提出“打造强大的董事会”,激扬个性,言犹在耳,共鸣者众。
对市场环境的敏锐感知与响应,对战略及执行力的高度重视与推动,对机制创新的无尽追求与实践,以及对成规窠臼的轻蔑与突破,在董文标身上奇妙地糅合在一起。他是银行家里的思想者,思想者里的实践派,实践派里的战术高手。验之以公开采访,少见高谈阔论,但对金融大势、银行战略、业务细节的妙论令人击节感佩,叹为观止。
在民生银行董事会驻地,时见董文标散步的身影,快慢有度,泰然从容。古云“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董氏治行,此之谓也。
赖小民:领航华融 成功转型
金秋十月,硕果满枝。2012年10月12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股份公司揭牌,标志着这家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良好成效终获国务院领导和上级部门首肯,实现了由政策性机构向市场化机构的华丽转型,进入永续经营时代。而以新任中国华融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身分出席成立大会的赖小民,正是这一巨变的操盘手、引领人和实践者。
赖小民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其30年金融生涯绝大部分在央行和银监会度过。2009年年初,赖小民开启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转换,走马上任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从金融政策制定者、监管者顷刻转身为被监管者、金融机构掌门人。那一年,正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彼时的中国华融政策性资产处置殆尽,32家办事处25家严重亏损,利润少,拨备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弱,遗留案件多,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迷茫中谋转型,在困难中促发展”。这种情形,对于富有激情、充满干劲、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赖小民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更是一场战役。“我下了决心,华融一定要先解决吃饭问题,自己养活自己!”赖小民说,“有为才有位,有利润、有规模,才有尊严”!
打赢这场攻坚战,赖小民手中最犀利的武器,就是创新。上任不久,赖小民就提出中国华融“五年三步走”发展战略和“12345”工作思路,以非凡的领导气质、金融家的学识、企业家的实干、改革家的魄力,带领华融一班人鼎新革故、攻坚克难。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华融经营业绩连年大幅翻番:2010年实现利润20.23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47%;2011年实现利润50.07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48%;2012年前三季度,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有企业普遍利润滑坡的大背景下,中国华融逆大势而上,实现利润50.02亿元,同比又增长150.58%,相当于集团去年全年的利润总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强势延续。目前中国华融净资产为323亿元,比13年前国家投入100亿元资本金增加了223亿元,增长了2倍多,不但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三年再造了一个中国华融;今天,中国华融集团总资产近3000亿元,是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华融实施股份制改革的条件日益成熟。2011年以来,赖小民集中力量“抓改制”,并在2012年如期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革,股份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大会上,中国华融前任党委书记、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高度评价:“中国华融在实践中摸索并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华融特色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发展之路”。而银监会前任主席刘明康早在2010年时,就充分肯定中国华融商业化转型发展的成功秘诀就是“创新”。2012年10月1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蒋正华副委员长莅临中国华融,充分肯定了中国华融在理念、体制、机制以及金融综合经营方面的创新成果,并授予中国华融首家“全国企业创新示范基地”牌匾。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走好中国华融下一步,赖小民已成竹在胸,他说,总结过去,成效显著:这三年多我到华融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华融“规模做大了,实力做强了,业务做开了”,二是完成了华融的改制,股份公司挂牌成立了;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五年三步走”我们第一步走得很精彩,今后要走稳走好第二步、第三步,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实”,稳步推进增资扩股,适时引进海内外优秀的战略投资者,择机完成IPO实现海内外整体公开上市。按照大股东国家财政部的要求,我们将着力把中国华融打造成为“发展潜力大、竞争优势强、投资回报好、协同效应高”的“主业突出,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国际化经营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在财政部和银监会的支持下,努力探索创新对公、对高端私人客户的典型意义上的资产管理服务,“把中国华融办成真正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全体华融人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创建“有尊严、有价值、有内涵、有实力、有责任”的“五有”现代金融企业的公司愿景。
闫冰竹:领军“中小” 服务“中小”
如果说,北京银行是众多中小银行的“领头羊”,那么闫冰竹则是广大中小银行当之无愧的“领军者”。这不仅是因为北京银行在众多中小银行中规模市值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竞争实力最优、品牌价值最高,更重要的是闫冰竹以他的战略视野、激情梦想,带领北京银行探索了中小银行创新发展的经典模式,为中小银行改革发展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和心血。
2012年,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20周年,探寻我国中小银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成长之路,不能不提及北京银行的发展历程。北京银行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伴而生,发展初期充分依靠自身努力化解了上百亿元历史遗留不良资产,走出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并抢抓战略机遇实现了引入外资、走出区域、发行上市、综合经营等发展突破,成为我国中小银行搏击金融风浪、战胜风险挑战、抢抓战略机遇、实现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可以说,北京银行是在一个“火坑”里浴火重生,经历了一家中小银行从死到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难忘历程,而闫冰竹正是这一历程的见证者、实践者、引领者和推动者。正如闫冰竹所说:“北京银行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辉煌成就的一份见证、一个缩影”。
2012年,是北京银行在艰难中创造业绩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挑战,闫冰竹敏锐认识到:“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重大转折性变革”。为此,北京银行明确提出,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提升反应能力和执行能力。在喜迎上市五周年之际,北京银行以“四个一”交上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资产规模达到1.1万亿元,年度盈利超过100亿元,人均净利润超过100万元,品牌价值超过100亿元,连续多年蝉联人均创利最高、效益最优的上市银行称号,一级资本排名全球千家大银行132位,打造了国际一流银行优秀品牌,成为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典范。
2012年,是北京银行在创新中擦亮品牌的一年。面对白热化的激烈市场竞争,闫冰竹将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作为北京银行的制胜之道,打造了“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民生金融”等特色品牌。目前,北京银行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中国第一家专业化服务科技创新的精品分行;文化创意贷款占北京市文化金融贷款的50%以上;出资开发“北京市社会保障卡”,启动“京医通”项目,实现了北京市1200多万医保人员持卡就医、实时结算“一卡通”;成立中国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引入新型消费金融理念,目前发放贷款超过16亿元,客户数量达到3万,为服务中低收入人群、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出积极尝试。
2012年,是北京银行在稳健中持续提升的一年。早在年初,闫冰竹就前瞻性地提出经济转型期也是风险防控期,要坚持风险防控先行,时刻铭记脚踏实地、稳健经营的核心理念,持续创造经得起历史和实践考验的过硬业绩。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北京银行保持了稳健经营态势,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0.57%,拨备覆盖率437%,拨贷比达到2.47%,在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在闫冰竹的直接推动下,圆满完成上市后的首次再融资工作,成功筹集资本118亿元,成为年内第一家募资额超过百亿的上市公司,这在近年来股市长期低迷的背景下尤其难能可贵。目前,北京银行资本充足率12.64%,保持同业较高水平,彰显巨大发展潜力。
2012年,也是闫冰竹继续为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奔走呼吁、殚精竭虑的一年。作为来自全国14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唯一一名全国政协委员,闫冰竹在短短五年内提出了多达44项有价值、有建设性的箴言良策,数量之多、涉猎之广、内容之精,令人惊叹。其中,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这“两小”,始终是闫冰竹关注的焦点。
过去16年来,闫冰竹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在中小银行的沃土上耕耘,经历着困难和挑战,奉献着智慧和心血,也收获着辉煌和喜悦。今天,北京银行的发展在中小银行中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效应,而闫冰竹也由此成为见证和推动中国金融的标志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