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白纸黑水”的传统造纸业相比,以林纸一体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造纸业显然在绿色环保和循环再生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所谓林纸一体化,是将制浆、造纸、造林、营林、采伐与销售结合起来,打破林纸分离的传统管理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造纸企业为主体,应用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集制浆造纸与植树造林于一体的产业化新格局。
从草浆造纸到林纸一体化
中国造纸业历史悠久,然而推行林纸一体化却是这十余年来的事情。
建国后,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木材,我国确定了造纸业以草浆为主,辅之以竹浆和芦苇浆,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环境保护逐渐得到重视,产业局限也开始凸显。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开始启动林纸业改革,推行林纸一体化,希望能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的发展环境。
APP(中国)公关总监兼可持续发展总监张文展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林纸一体化不仅模式最优,而且成本最低。林纸一体化,实现了资源再生,人工林生生不息地供应原料,“我们现在是湿浆直接就能造纸,不用烘干、运输、装卸、打湿这一系列的流程,所以就光湿桨造纸这一个环节,一吨纸可以节约600多元。”说起林纸一体化带来的好处,张文展很有热情。可以说中国从造纸古国走到造纸大国,实际上就是林浆纸一体化起的推动作用。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独立监事郭永新认为,对造纸行业来说,实施林纸一体化项目,不仅为企业的原料来源提供了保障,而且带活了一方经济。在宜林荒山荒地营造人工林扭转了生态恶化的局面,对林农来讲,林纸一体化如同“绿色银行”,可以取得直接的经济效益,进而调动其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林纸产业是真正有持久、旺盛生命力的产业。”郭永新举出造纸强国芬兰的例子,芬兰的纸业巨头斯道拉恩索公司从林业到纸业都有700多年的发展历史。
一体化路途维艰
然而,摆脱过去的发展模式走向林纸一体化却并非易事。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存在先天不足,这导致包括造纸业在内的林业产业在后天成长中的局限。
在林业的分类和布局上,各地普遍存在规划落实不到位,因利益需要改变布局,破坏环境;在公益林的管护上投入不足且无积极性,使其成为盗伐主要对象。种植上则未能顾及地区、环境差异选择树种;对商品林的培育与经营亦缺乏长远目标,短期行为较为突出……这都是中国林纸一体化道路上的短板。
放眼世界,国际造纸跨国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确立了林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随着造纸资源供应的日益紧张,其愈来愈重视造纸原料的保障。芬兰早已淘汰了草浆造纸,在纸业发展模式上,倡导森林的工业群体化,即将包括森林种植和管理、森林工业(制材、制浆和造纸)、建材工业、印刷工业以及各种相关产业,以多种形式予以结合。在森林保护上,规定企业对林木的年砍伐量必须低于年生长量,砍伐后必须及时更新。除此之外,这些国际纸业跨国公司还纷纷面向发展中国家寻找林业资源。
这些经验都值得在由造纸大国向造纸强国迈进道路上的中国学习。今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三部门共同编发了《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目前我国纸及纸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原材料供应矛盾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企业规模仍然偏小等是制约我国从造纸大国向造纸强国转变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造纸业在“十二五”期间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在APP(中国)工作十五年,张文展对这个行业有着很深的感情,也对造纸行业有着深深的希望。他告诉本报记者,目前造纸行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看到哪一种纸市场好,就一窝蜂而上。”张文展认为这样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张文展表示,林纸一体化是个大的产业链条,中国土地上哪里适合造林,哪些地区适合做浆,整个中国的用纸量有多大,每年增长有多少,对这些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最后从中找出一条中国造纸业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的人均年用纸量是70千克,相比发达国家的300千克,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张文展说,要走好这段路,就要坚持走林纸一体化的道路。